一生纵横捭阖、被汉文帝赞誉为“才气无双”,被匈奴人敬畏称“飞将军”而不名的李广,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偏偏就没有什么好运气。凡是他参加的大型战役,不是阴差阳错,就是无功而返,反正这支锋芒无比的利箭就没有射到靶子上的时候。一次两次这样,还不足为奇,可是他一生都这样,就不得不说是“命运多舛”了。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欲成大事者,才能与运气绝对是缺一不可的。
无数的后世英雄曾经以李广“不遇”的一生来加以感怀,更有多少笔墨为他鸣不平。就连以“史笔无情”而著称的司马太史令,在为其列传时,也以极其罕见的详尽笔墨叙述了他的一生,给予其高度评价,最后禁不住为他鞠一捧泪,遗憾无尽。
不过,今天过后,想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吧?元召心中暗自得意,怀揣着一种任何人都不明白的感觉,看了看高高在上的皇帝,又看了看毕恭毕敬面色坚毅的卫大将军,最后又撇了一眼在奋笔疾书忙的都不抬头的司马迁。如果这不是在庄严肃穆的含元殿朝堂上,他想大声的唱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哦,歌的名字应该叫做《天意凭谁来捉弄》就好了!
在臣子们的赞叹议论声中,终于听到了内侍宣读元召的名字。
“……长乐侯元召者,前者东征真番国有功,后又参赞汉匈战事,亦颇有功劳。为表彰其功勋,特赐府邸一座。陛下亲旨,益封其为安国侯,自此食双侯俸邑……。”
含元殿中的臣子们伸长了脖子听完对元召的赏赐,都有些愕然。这就完了?寥寥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双侯的封赏虽然已经极其厚重,可是这个消息大家早就知道了,皇帝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至于赏赐府第这样的小事,相对来说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仅仅就是这些的话,和元召在东征北战中所立的功劳比起来,已经不是厚赐而是薄赏了!
然而就是这些。当所有大臣们听到内侍已经继续往下宣读对其他将士的封赏时,看到元召已经谢恩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风轻云淡,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不同的人心中,开始生起猜疑的波澜。难道元召已经开始失宠了?皇帝陛下这是要逐渐的排斥疏远他吗?
接下来继续进行的对这次立功将士们的封赏,就显得极为优厚了。除去卫、李、元这三个人之外,另有十二名将军和校尉被赐封为了侯爵。当然,根据立下功劳的大小,他们的爵位等级也是有着极大偏差的。相对普通功劳者为关内侯,而有大功者皆有侯爵封号。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这十二个一同封候的人中,出自黑鹰军的就占了八个名额。而且其中的公孙戎奴、公孙敖、霍去病都以诛杀匈奴名王之功被额外重赏。公孙戎奴为强弩侯,公孙敖为合骑侯,而最年轻的霍去病因为在雁门关大战首发之际,以百骑大破匈奴万骑,生擒白羊王。天子知闻其事迹,大悦之下,亲封其为冠军侯!
看着这些站在大殿之中的矫健身姿,皇帝刘彻心情振奋的站了起来。说实话,这一次汉军对战匈奴取得的胜利,让他感到最高兴的,既不是诛灭十万匈奴骑兵,也不是攻破龙城夺回河套,而是眼前这些茁壮成长起来的英雄将军。有了他们的出现,在他们的带领下,以后大汉的军队必将会一日千里的强盛起来,这才是最值得夸耀的地方。
真是太年轻了!这些将校,皇帝亲自一个个的过目了他们的军中履历。尤其是出自黑鹰军的这些校尉们,年龄最大的苏建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年纪,而最小的霍去病才十四岁出头。
皇帝刘彻在霍去病的名字上重重的标注了一下。原来这个身材显得稍微单薄看上去有些秀气的小将是卫青的外甥,元召的弟子?怪不得小小年纪就有那么大的本事呢!皇帝越看越满意,他从这个年轻校尉的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元召的影子。心中早就在暗自琢磨,元召这小子既然执意要离开军中,原先自己还担心黑鹰军的战力会受到什么影响,现在看来,对这一点已经无需多虑了啊!
嘉奖结束,皇帝和今日含元殿上的大臣们都亲眼见证了一批军中新锐力量的崛起,所有人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而这些随后进入军中担任要职的年轻将军们,将会带着他们今日的荣耀,去耀武鹰扬开创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在大朝会之后的长乐侯元召,又戴上另一顶安国侯的帽子后,他并没有继续留在长安,而是马上回去了长乐塬。从今以后的两三年平静时光里,他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了……。